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

Toronto Allen Garden in the winter(2003)




自畫像(1997)


秀航給我的軟體,從相片轉換成這樣。
大致很好,只是還不夠精細。

這是科主任送我的臨別贈言(1966)

我不懂生命的意義--李家同

老杜是我電機系的同學,他一直和我們不太一樣,我們念書都是應付考試的,老杜卻不同,他隨便念一下,就可以應付考試,所以他念書永遠念得非常徹底。我們選課的時候總是選容易的,他卻不然,在大學的時候,他就到數學系去選課,而且他也將電磁學念得非常好,遠遠比我們念好。

老杜畢業以後,進了一家小公司做事,當時大家都熱中數位線路,只有他一個人做的是類比線路,我們都覺得他有點頭腦不清楚。沒有想到的是,多媒體電腦來臨以後,他練好的功夫大為有用,全國會設計類比電路的人非常少,他也自己開了公司,公司的股票一漲再漲,老杜的身價也一漲再漲。我們都非常羨慕老杜,總覺得老杜為什麼如此聰明,無論做什麼事都做得這麼好。

可是我們大家卻有一種奇怪的感覺,那就是老杜不是那種以賺錢為唯一目的的人。不論他賺多少錢,他不會因為他賺了這麼多錢就心滿意足了。

過一陣子,老杜開始追求別的東西了,他常常出國,但出國不是在於推廣公司的業務,而是為了追求一些精神上的滿足,他常到各種靜修的地方去,照他講,他到的地方都是有名的地方,也常常聽到有名的宗教領袖講道,可是他一直對這些講道不太滿意。他常常覺得這些高僧講的道,不是聽不懂,就是了無新意。

老杜所想要得到的是生命究竟有何意義。我們這些學電機的人當然幫不上忙,他老兄花了好多錢去探索生命的意義,也常以靜坐的方式去悟出生命的意義,照他講,他是越悟越糊塗!有一天,老杜忽然打電話給我,平時他講話向來是痛痛快快,這次他卻欲言又止,原來他說他要去找一位他過去的一個女性朋友,這位女性朋友姓張,老杜在大學時參加過山地服務社,就在那時候他認識張小姐,也有些來往,雖然我們不能說張小姐是老杜的女友,但是人人都知道老杜非常心儀張小姐。

大學畢業以後,老杜告訴了我們一個令他心碎的消息,張小姐決定去做天主教修女了,她參加的組織專門替原住民服務。老杜雖然有失落感,當然也很佩服她,張修女發終身大願的時候,老杜曾經去觀禮,他站得遠遠地觀看了全部的儀式,事後就永遠不再提張小姐了,畢竟人家已經是修女了。

這次老杜告訴我,他終於找到了張修女,她在好遠的山地村落替一群小孩子服務。這些小孩子家裡發生了一些變故,張修女在照顧他們。

老杜說,這二十年來,張修女從未離開過那個山地小村莊,她一定會告訴他生命的意義何在。

我同意他的看法,可是我不懂為什麼老杜要告訴我這件事情。

原來老杜想去看她,但不敢一個人去,他要我陪他一起去,替他壯膽。老杜已經四十幾歲的人,一夜之間,變成了小孩子,也難怪他,誰敢去找一位修女呢?

我們兩個人開了車,終於找到了張修女工作的地方,一進去,迎面而來的就是一些鬧得不開交的小孩,那裡有好幾位修女,我們問了一陣子,找到了張修女。

張修女看到我們,很和氣地問我們來的目的。我們說我們是來捐錢的,於是張修女就帶我們去她的辦公室。到了辦公室,老杜再也按捺不住,他告訴張修女他的名字。

張修女聽到老杜的名字,大吃一驚。她說她完全沒有想到他會來這麼偏遠的地方。她雖然在這二十年來,從沒見過老杜,卻在報紙上常常看到這位電子新貴的消息。

她說她常常為他祈禱,但是她沒有說她祈禱的意向,我猜這絕對和賺錢無關。

張修女卻不是一個閒人,那些調皮的小孩子不停地去告狀。

一個小女孩說一個小男孩偷吃了她的餅乾,張修女給她一塊新的,卻引起一大堆小孩子都來要餅乾。一個小男孩摔了一跤,哭著來找張修女。張修女將他抱了一陣子,他才不哭了。

就在這種紛紛擾擾的情況之下,老杜向張修女說他這幾年來一直在尋找生命的意義,但一直搞不出所以然來,他相信張修女一定知道答案。

張修女的答案才真令我們大失所望,她說她其實是一個很沒有學問的修女,對於神學知道得少之又少,如果硬要說明生命的意義,她可以去查書,但她相信書上的答案,老杜早就知道了,也不會使他滿意的。她還調皮地問老杜,如果像他這麼聰明的人都無法瞭解生命的意義,誰能瞭解呢?

就在張修女和我們聊天的時候,另一位修女進來了,她暗示廚房在等她燒飯。我和老杜到了這個時候,也已經餓得發昏。之前小朋友拿餅乾的時候,我們兩人也分到了一些。不過這實在不夠,我們也知道附近沒有什麼飯店,要想吃飯,一定要隨著張修女進廚房去。

一進了廚房,張修女就給了我們每人一件圍裙,我們立刻想起了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」的意義。

要燒一頓飯給幾十個人吃,儘管多數是小孩子,當然也不是易事,我們兩個人手忙腳亂地幫忙,等到飯菜上桌,我們又被分派去不同的桌子管小孩吃飯,因為這兩桌的原來老師正好休假。

這些小孩發現有客人來,紛紛發起人來瘋,有一個小孩,每一口都要老杜餵他!
有一位修女來指責他,老杜卻替他辯護,他一方面胃口奇佳,一方面被這些小孩鬧得快樂無比。

吃完飯,我們兩人以為可以休息了,沒有想到張修女命令我們帶孩子們去睡午覺,這些小孩子一點也不怕我們兩個人,我們花了九牛二虎之,才將這些孩子哄睡著了。

張修女在她的辦公室裡再度招待我們,也倒了茶給我們喝,老杜喝了茶以後,向張修女說:「我現在懂得妳為什麼二十年來沒有離開這個工作了,妳這樣的生活的確是有意義的。

修女點點頭,她說:「其實我從來就弄不清楚生命的意義,但我知道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。這麼多年來,我一直扮演著好母親的角色,好多小孩子也因此有母愛。

任何人只要肯全心全意地去幫助別人,都會感到自己的生活是有意義的。生命的意義也許難懂,要過有意義的生活,卻不是難事。」

老杜點點頭,他說在替那個撒嬌小孩餵飯的時候,他覺得他活得好有意義,至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,他大概從此不想去研究了。他從此要過有意義的生活。


張修女說她知道老杜是一個聰明的人,他一定能夠領悟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,所以她沒有講什麼大道理,僅僅將他拖下水。讓他嚐嚐幫助別人的快樂,果真老杜很快領悟了。

我們要告辭的時候,張修女找到了一盒伯爵紅茶送給老杜,她說她記得老杜在大學生時代很想喝伯爵紅茶,可是沒有錢買來喝。當時她家比較有錢,有時還請他。可是現在她不能喝這種昂貴的紅茶,因為她已經沒有任何收入,喝不起這種奢侈品。她告訴老杜,自從畢業以來,她沒有賺過一毛錢。

老杜收了伯爵紅茶,脫口而出,「小雲,謝謝妳。」小雲顯然是張修女的名字,張修女只好告訴他,她早已不用這個名字了,在這裡,她是「瑪利修女」。

老杜發動車子以後,向車子外面的張修女說:「瑪利修女再見!我會過有意義的生活的!」

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,老杜在台北從此一直照顧一批家遭變故的小孩子。我有一次看到老杜帶著一個小男孩去買夾克,我也曾經見到他請幾個小孩子吃飯。

他最厲害的一點是能教一些高職生電機。

儘管他的事業非常成功,他從未停止這種工作。

而我呢?我二十年前在德蘭中心開始做義工。

我的教書生涯應該算是很順利的。做到了大學校長,也得到了好多學術界不易得到的獎項,但我總覺得我的生活之所以有意義,是因為我一直在幫助不幸的孩子.


我們兩人都已是六十五歲,頭髮雖白,但仍健在,瑪利修女卻已在前些日子離開了人世,去世之前,她一直在鄉下一家小醫院接受治療,有人建議她轉診到台北的大醫院,她拒絕了。她說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,這種大醫院是奢侈品,她去世之前,也有一些令她記掛的事,都是有關孩子的事,某某孩子扁桃腺發炎,某某孩子手臂開刀,有一個國中畢業的男孩子到台中去找工作,

一直找不到,後來打電話來,他找到了隨車送貨的工作,修女聽到了以後,安心地閉上眼睛,從此沒有再醒過來。

我們當然都去參加了瑪利修女的葬禮。彌撒開始,前面的座位是空著的,在合唱聲中,一百多位瑪利修女照顧的孩子們兩個一排地走了進來。我從未聽過如此好聽的聖歌大合唱。

當修女的棺木離開教堂的時候,一個小男孩好大聲地哭喊:「瑪利修女,不要走!」

我們兩人不約而同地想起了瑪利修女所說的話,「我不懂生命的意義」。其實她是懂的,她知道生命的意義是無法用文字詮釋的,她選了另一種方法來詮釋她的想法,她將她的一生過得非常有意義,「有意義的生活」應該是「生命的意義」最好的詮釋了。

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

慈愛誠實,父母法寶

慈愛誠實,父母法寶 李文屏
我聽過不少父母經。可是,由於孩子有個性,我們有習性(比江山還難改),加上環境不同,別人的經驗,對我 們未必可行。
不 過《聖經》上的話:「不可使慈愛、誠實離開你,要繫在你頸項上,刻在你心版上。」 (箴言三3)卻真是我在教養孩子時的「腳前燈,路上光」,是我聽到的父母經之經。這經,將我與大女兒婷婷之間的天倫樂搶救回來。比如有時我太忙累,臉上常 沒笑容,她會乖巧地做她該做的事,同時半開玩笑地提醒:「媽媽,笑一笑!」若我還不笑,她就繼續逗我 :「媽媽,皺皺眉!」反覆幾次,我不好意思不咧開嘴,臉上肌肉活動開後,真笑起來也就容易了。
可是有一陣子,我和婷兒間不是這樣。她害羞內向,不會表達自己。我則常提醒她做這樣那樣,或責備她這樣那 樣沒做好。雖然也覺得有點不對勁,可哪裡出了毛病呢,卻說不上來,直到有一天上帝提醒我。
那 天,婷兒主動收拾好房間,然後過來問我說:「媽媽,我自己收拾好房間了。您喜歡嗎?」望著她半渴望半不 安的眼睛,電光從我心頭一閃而過。我突然瞥見了那說不上來的不對勁是怎麼回事:「婷兒非常願意做好,但她以為她一定要做好媽媽才愛她。」那一刻, 我意識到我這個當媽媽的是多麼的失敗。
將她拉過來摟著,說:「媽媽當然喜歡,好孩 子。妳沒有收拾好,媽媽也喜歡妳,也愛妳。收拾好的話,媽媽會 覺得婷兒好能幹啊,婷兒又長大一些了,是媽媽的小幫手了。媽媽會為妳感到驕傲。」我想,如果一個孩子以為自己非做點甚麼才得父母的愛,豈不很可憐嗎?上帝 啊,我做錯了甚麼讓孩子居然有這種意識?
那天以後,我做了好些反省。只有婷兒 時,初做父母,難免有錯,但慈愛從不缺少。我們有過非常美好的時光。 老二嘉兒出生後,儘管我仍愛婷兒,但將近三年的差異,使她一下子成了「巨人」。在忙碌照顧新的嬰兒時,不知不覺對她要求多了。有一段時間,「巨人」有需要 時,被要求等一等,因為小不點哭了;「巨人」要媽媽抱,媽媽說:「妳先玩玩吧,因為妹妹小,更需要媽媽抱。」要嘛就是「等媽把事情做完」;「巨人」正玩的 玩具,妹妹也要玩,媽媽就說先給妹妹玩好不好,大的要照顧小的,姐姐應該讓著妹妹;「巨人」想撒嬌要媽媽幫忙做點甚麼,媽媽說:「妳已經大了,有些事情要 自己做了,妳看,媽媽還要做這樣做那樣呢⋯⋯」
雖然在嘉兒三歲以後,我認為妹妹夠大了,兩姐妹間要實行「公平原則」,比如同時要一件東西時,大家輪流。 至於「愛的原則」,大讓小,或者小讓大,就由她們自己決定,媽媽會獎勵。可我發現,婷兒已經習慣做「巨人」,她甚至不在我這個媽媽面前放鬆、撒嬌。
造 成這局面的原因還有一個,就是我正在經歷信仰的低谷。不幸的是,一個基督徒若是與上帝的關係有問題,她 與人的關係也必有問題,包括與自己所愛的兒女。我允許自己呆在低谷裡面,對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原有的心情。我的「沒心情」雖然沒讓我停止對孩子盡責 任,卻絕對影響了愛所需要的精力和創造性。比如看到問題時,就是單刀直入批評,話語中沒有建設性,恩慈也少。因為人心裡有甚麼,嘴裡就出甚麼。我的「沒心 情」對婷兒的影響尤其大,甚至她以為自己是造成那些心情的原因。
我還意識到,我和 兩個女兒之間的互動不同。老二很自然,年紀小幽默感大,一點好笑的事能把她樂得四腳朝 天,所以我很自然就逗她多於逗姐姐,不知不覺就可以與老二鬧成一團。同婷兒卻不能,因為她一本正經,同樣的玩法,她要嘛看在我是媽媽的面子上忍受我,要嘛 會說:「別這樣!」弄得你挺無趣。所以我與她的聯繫似乎就是「婷婷,該彈琴了。」「婷婷,作業都做完了嗎?」 「婷婷,房間怎麼又不收拾?怎麼又這麼亂?」……全是她該做,做不好要挨批評的事。
這是一個需要改變的局面。我是媽媽,如果要改變不理想的情況,主動的人應該是我。我該積極做一些甚麼。我 決心要好好愛她,給她慈愛。
可 是,做起來很難。當她沒有達到我的期望,比琴彈得勉強,玩具撒滿一地,我還是會一氣之下大聲說她。雖然 隨即後悔,可已經來不及了。她又是一半無措一半恐懼地看著我。「人有見識,就不輕易發怒。」(箴言十九11)有這麼沒有智慧的媽媽,孩子能不可憐嗎?我轉 身離開,滿心悲痛。「上帝啊,我這是怎麼啦?不願意做的事情我卻非做不可。如果 袮要這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,袮得來幫助我,恢復與袮的親近關係,袮得幫助我!」
晚上,我悄悄凝視她側睡的姿態(有人說這表示缺乏安全感)和窄窄的臉龐,淚水就難以抑制地溢出。她還這麼 小,生活對她已經不容易,如果我這個媽媽不能為她排憂解惑,至少不要再雪上加霜。她真不需要一個媽媽來對她兇了。
我埋進被子裡痛悔哭泣,我禱告上帝改變我的性情,理順我的心,因為事情可以雜亂,但心不可以。我求上帝賜 給我管教的智慧,求上帝讓我可以將做錯的補過來,將失去的追回來,將我無法補辦的拿過去,以祂自己來補上⋯⋯
我 開始有意識地去抱婷兒──溫柔的;我無緣無故地就去親她──輕輕的;我沒有理由就摟她,有機會就表達說 我愛她,欣賞她。在提醒她收拾、練琴這樣的事情上,我也儘量改變了語氣,權威少了,愛意多了;她沒有做好甚麼,我也和顏悅色地不生氣,而是同她談我的理由 和想法,也請她講出她的理由和想法。有時候,我的脾氣心情還會佔上風,變得果決、嚴厲和不耐煩,出現了「問罪」的態度,而婷兒見我一「問罪」就害怕,一害 怕就不說話,一不說話就更激怒我,而我的怒氣又讓她更不敢說話,惡性循環。這時,我心裡的耳朵會變得較敏感,能聽到聖靈的提醒而做緊急剎車,深呼吸,然後 特別蹲下,抱她過來,解釋我為甚麼會有那樣的態度,聲明我的那種態度不好,跟她道歉,請她不要介意,讓她知道我很愛她,也教她如何用語言表達她的內心感受……就這樣,她 在我的懷裡放聲大哭了好幾次,每一次都是對「巨人」的釋放。我緊緊抱著她,與她一起流淚,深知母親對年幼的孩子會有多大的影響。我向上帝認 錯,求上帝幫助我看好祂賜給的「產業」(詩一二七3) 。
漸漸的,婷兒在我面前開放了,像她幼小時一樣。一天,我在廚房忙,七歲多的婷兒跑來對我說:「媽媽,我給 您表演我們班上的節目好不好?」
「啊?!……好啊!好啊!」我愣了一下,以為聽錯了。她們班上的節目以對話、唱歌為主,婷兒在我面前可以 「無聲地開放」,比如跳舞;但講話、唱歌?嗯……是我聽錯了嗎?
我趕快停下手裡的活,笑瞇瞇地做觀眾。劇長約半個小時,人物眾多,但婷兒居然一個人表演整個劇中的人物, 記住了所有的臺詞,一會兒是個男孩,一會兒是個女農;一會兒說,一會兒唱……⋯⋯或抑揚頓挫,或童音婉轉,轉化自然,活靈活現。
等婷兒神采飛揚地帶著我的讚揚跑開,我回到鍋臺前重操舊「業」,邊揮鏟邊揮淚:「上帝啊,感謝袮,袮讓太 陽從西邊出來了。」
後有一天,我在電話裡向一個朋友討教父母經,想知道如何可以幫助孩子更投入群體生活。她問我:「那個邊彈 琴邊唱歌的就是你們家婷婷吧?」
我說:「是。」
「那我覺得妳根本就是多慮了。她唱歌唱得這麼大聲,快樂得很。一個可以放聲高歌的孩子一定是個快樂、放得 開的孩子。只要她放得開,自在,為人好,群體生活妳就不用太擔心了。」
我對她的擔心的確在減少。教會主日學的老師們也開始對我說:「哎,妳家婷婷現在真不錯,以前她好像比較孤 僻,現在越來越放得開了。」
我滿心感恩,上帝的愛也在這些老師身上,他們對孩子的愛是明眼可見的。在愛的陽光下,封閉的花朵自然會打 開。而父母,是孩子生活中的第一道晨光。
婷兒三年級彙報表演,她的角色是小郵差,跑遍全國,將淘金熱時期的加州歷史串連起來。那天表演完後,她的 老師拉住我說:「妳看見了嗎?凱洛(婷兒的英文名)好棒啊!她的表演非常成功,她平時的表達也很好。妳注意到沒有?她朋友也增加了不少。有很多因素在起作 用,但我知道妳一定做了甚麼。不管妳做了甚麼,就繼續做吧。」
是 要繼續做。其實不做也是一種做,只是效果堪憂就是了。為人父母要「做」得好,慈愛誠實是首要原則,所以 上帝教導「不可使慈愛、誠實離開你」。我因為曾經讓慈愛(對孩子)誠實(對孩子和對自己)離開了我,所以我的孩子遭罪了;而當我重新讓自己靠近上帝,聽取 祂的話,將慈愛誠實的法則重新刻在心版上,還「掛在頸項上」(隨時表達出來,包括自己的錯誤,讓孩子感受到),我的孩子就有福了。「喜樂的心,乃是良藥, 憂傷的靈,使骨枯乾。」(箴十七22)有母親的慈愛隨時環繞,婷兒等於多得一副隨時的良藥來應對生活中的碰撞和創痛。我同大女兒之間的天倫之樂曾經一度漸 行漸遠,是上帝的法則,我們可以重新擁有「高質量時間」,使孩子的童年真的成為童年。
求上帝繼續保守。

你說巧不巧

士華與思思交往十一年才結婚,婚後生一女一男.
虞節與我轉眼將要結婚四十五年,生下世星士華,也是一女一男,
三代一起算起來,不正是"好""好",真是好好極了.

美好的思考

今晚思思回家的路上塞車,無奈中叫士華通知我們會遲來接孩子.
大約7點鐘我們不能再等了,因為7:30有禱告會.
所以匆忙中喂孝恬,孝谷吃了一些排骨蘿葡湯中的紅白蘿葡.他倆真是餓了,吃得真爽快,但只有七分飽.
接著趕緊送他倆回去............
孝恬剛下車,發現她媽媽的車已在車房,立刻欣喜若狂,邊跑邊喊地叫著"媽米!媽米!"地衝進屋子.孝谷見姐姐跑,也跟著跑叫地進屋去了..........
由此,使我立刻想到我們的信仰..........
天父創造外在的"美的世界"
賜給我們內在的"豐盛的愛"
雖然我們看不見,摸不著.但是早上醒來發現,我仍然有生命,能呼吸,能下床,能叫妻子的名字......窗外有蔚藍的天,地上油綠的草,美麗的花............多麼真實,多麼美好.
我們為什麼不常懷感恩的心,甘心情願地跟隨他.(沒有讀經,沒有勉強,只有真正的感覺).

因為在衪的世界裡,是聖潔,美麗與豐富的內涵,叫人永遠有美好的愛.

談信仰

信仰的真諦
第一要謙卑
第二要謙卑
第三要謙卑

信仰的實踐
第一要饒恕
第二要饒恕
第三要饒恕

信仰的必需
第一要順服
第二要順服
第三要順服

信仰的執著
第一要不曲
第二要不惑
第三要不餒

信仰的極至
第一要愛人
第二要
第三要愛神

Oct.27 2009